​​​​​​LEX PHOTOGRAPHY

太阳之乘 Photo

    SUNCHARIOT VISUAL ART

个人摄影展

 LEX PHOTOGRAPHY EXPO

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 
长期致力于人像、城市街景和纪实摄影
格言:透过镜头看世界 让镜头给你不一样的美
莱卡“光之子”、佳能“大眼睛”夜拍记
来源:来源: 发布时间: 2010-08-05 15:02 224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 作者:太阳车 | 发布时间: 2021-06-11 | 708 次浏览 | 分享到:

莱卡“光之子”、佳能“大眼睛”夜拍记


拍摄时间:2021年

拍摄地点:北京五道营胡同



  这次晚间外拍,我选择了两支镜头分别是莱卡SUMMICLUX-R 1:1.4/50和佳能的85mm f/1.2L II。

 先说说这款莱卡镜头。莱卡R50/1.4有“光之子”之称,被誉为最强大的标头之一,是莱卡早期采用重金属玻璃打造的、LEICA R 系列中难得的收藏与拍摄两相宜的珍品。由于采用重金属玻璃,成像更为浓郁醇厚 ,对色彩和渲染氛围的能力令人叹服, 堪称LEICA R系列镜头殿堂中的典范之作。镜头在最大光圈1.4时就已经有很好的表现力,从画面中央到四边都有非常好的锐利度。如果缩小光圈1至2档还可以使整个画面清晰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佳能“大眼睛”被称为顶级人像镜头,有着在售镜头中的最大光圈f/1.2。为了满足f/1.2大光圈的需要,镜头的前组镜片的确可谓体积巨大,使得这款镜头有了“大眼睛”的名号。尽管佳能现在出了EF 85mm f/1.4L IS USM,但是经典的f/1.2难得。

  镜头总要有主机操控,这次用的是佳能1DX MARKII,驾驭“大眼睛”的能力比5D3增加了不少,对焦速度明显加快。

  为了体验“光之子”的魅力,全程用的是1:1.4光圈,只有少数远摄画面用的是1:2.0光圈。至于“大眼睛”貌似全程f/1.2,各位看客可以看拍摄数据,也真算是对“大眼睛”和我操控相机能力的考验。

  这次夜景外拍,选择的地点是北京有名的五道营胡同。去,用“光之子”拍,然后掉头回,用“大眼睛”拍,尽量采用相同的构图和视角拍摄。因为本人相机不能识别德国手动镜头,所以就像朋友们所做的那样,在每一副照片上写上了镜头的型号,以示谢意。

 

  个人感受:

  这两款镜头都是所在焦段的镜王之镜,做了一些对比之后,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

  第一,最大光圈。“光之子”果然名不虚传,仅就静物拍摄而言,最大光圈可用而且成像清晰,画质丝滑。在距离被摄物3米的距离上最大光圈依然成像清晰。作为对比,“大眼睛”的表现简直可以用令我惊讶来形容。都说这款镜头应为眼睛太大,常常看不准,以至于后面有了缩小一档外加防抖的后继版。 此次拍摄,我坚持全程用f/1.2光圈,最远距离在3米以外,成像清晰锐利,绝无肉之感觉。在1DXII的控制下,对焦、合焦,按下快门都非常坚决果断,再无拖泥带水的现象。个人感受,与5D3相比,饱受诟病的“大眼睛”对焦慢的毛病被治愈了98%。除了主机的因素,我有意将快门设置在1/250以上,避免身体晃动的影响。。见图1至图5。图5中可见焦点所在的纸面起伏的细节状态。

  第二,虚化效果。首先,我先入为主的看法应该是“大眼睛”一定优于“光之子”,但是见图6、图7,两者的区别并不明显,“光之子”的表现甚至几近完美!我使用的结果是:在各自最近距离拍摄时,两者不分上下。不过,将相机后移一些的时候,就发现“大眼睛”强大的虚化能力。见图8、图9。但是,如果我站在“光之子”的立场上会问,你需要如此强烈的虚化吗?我可能更喜欢“光之子”那种若有若无的效果,可以给观者更多的信息。不过,如果我在“大眼睛”的立场,会说“你会缩小一档或者N档光圈吗?”,“光之子”的效果应该都包含在了我的选项里。这就算留给有兴趣的朋友们的一个题目吧。

  如果看焦外光斑的圆润,“光之子”明显好于“大眼睛”,个人感觉前者处理虚实、具象意象的关系上更好一些,后者虚化的部分已经变成了毫无具象意义的色彩(当然,这可能是光圈f/1.2造成的)。此外,前者的德味十足,图6显示色调偏冷,后者与前者相比,最为对比的“大眼睛”所拍照片色调呈现出更多的暖色。见图7。

  第三,光影效果。“光之子”之所有此名号,据说是因为全开光圈就有优异的表现,几乎没有慧差,处理反射光有出色的表现,在环境光照度很低的条件下仍可获得理想的曝光效果。简言之,“光之子”对光有优异的处理,有独特的理解。拍摄发现,我拍摄同一场景下的画面,将光圈缩小了一档再拍,光影效果立刻发生显见的变化。见图10、图11。此外,与“大眼睛”相比,在“光之子”拍摄的照片里,你可以非常容易地、被触动地感受到“光”:光从哪里来,又射向哪里,整个画面中光的强弱分布等等,光影的美感十分突出。有人称其为电影味道或者是偏高的对比度,但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未必准确。

“大眼睛”似乎在迎合现代人的视觉审美,营造一种略高饱和度、略偏暖色、略淡化光影明暗效果的、讨喜的色彩团。降低光通量这种趋势也没有明显改变。见图12至图15。这里再次出现我称之为“关灯”的现象。降低光通量(快门速度从1/640提高到1/1000),会发现原来略过曝的照片中的虚化的几个亮斑消失了,就如同图11中消失的广告牌一样。而“大眼睛”的光通量降低以后(从ISO 200降到100),原有的光斑还在,只是亮度降低。

  现在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光之子”拍摄的图13和“大眼睛”拍摄的图15。为了让主体也就是那一束黄白颜色的花朵曝光正常,两支镜头我都拍摄了多张。回看的时候,找到主体曝光度相近的两张(其实看“光之子”的画面主体还略亮一些),然后对比,可发现“光之子”与“大眼睛”比较明显的若干不同。整体色调看,前者偏冷,部分弱光区域已经呈现失色的倾向;而后者色调偏暖,弱光区域仍有光。前者很好表现了画面中主光源光效,后者在画面中弥漫着一种统一的、基于被摄物体的暖色色调。如果不能评价孰优孰劣的话,可否问一句,谁更接近客观真实?

  呵呵,这下我的口述可以成为“效度验证”了。根据我对现场光影的记忆,可以肯定地说,“光之子”的色调更接近客观真实(各位可以去验证),但是不惜“关灯”(不惜去掉一些暗区的光影)应属有失真实。“大眼睛”的色调明显偏暖,似乎在追求一种整体效果的、意象而非具象的美感。所以我即便将曝光度降到被摄主体都略感不足,“大眼睛”的主光源效果也不及“光之子”清晰明了。

  不管结论如何,这就是两只优异的镜头,或者两个体系的镜头的对话,一定各有设计的初衷和时代的特色。

  对我们常说的镜头的“德味”和“日系镜头”应该有了一个直观的解释。

  此外,对比发现,“光之子”的色散控制的很好,“大眼睛”光圈全开,在强光下,被摄物体边缘区域会产生比较明显的紫边现象。见图16。

  第四,对焦速度。“大眼睛”完胜。由于有1DXII的支持,我可以几乎直接按下快门即可完成对焦-合焦+曝光的过程,即使在夜色中焦点对准暗部也是如此。“光之子”总要1至数秒钟才能完成对焦-合焦,对焦-合焦,然后按下快门,完成拍摄。按快门是瞬间完成。

  各位可能很感兴趣“大眼睛”快了多少?我采取的是去-回分别用两只镜头拍摄,所以可以统计。结果呢?出乎我的意外,  “大眼睛”确实快,单位时间出片多,但是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光之子”:耗时80分钟,拍片247张,平均每分钟拍摄3.1张;“大眼睛”:耗时34分钟,拍片142张,平均每分钟拍摄4.2张。相差不大,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更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确定拍摄对象、对被拍摄主体构图以及等待干扰因素消失,比如挡住镜头的行人和车辆等等。

 

  结  语:

  我们总在说德味,究竟什么是,在比较中似乎更容易体会到。或者这么说吧,一支优异的德国手动镜头有哪些特质?本人体会是:如果合焦,手又不抖,那么画质清晰锐利,质感十足;此外,各种像差被压抑到很小,比如色散等;焦外迷人圆润,虚实得当;色调偏冷;色彩偏浓郁、沉稳。整体感觉:与其说接近后生艺术形式——电影,不如说更接近摄影的母艺术——绘画,就德国镜头而言,应该是油画。

  如果你不急追求于拍摄的结果,或者直接说不是干活,你可以选择手动镜头,特别是“光之子”这样的优秀镜头。可以让你慢下来思考;让你珍惜每次对焦-合焦,曝光;让你即使按下快门却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而回到手持胶片机的期待中。那,可能是很多摄影人曾经的经历……